阿里巴巴(09988.HK/BABA.US)

阿里巴巴股票价值分析及投资建议报告

1 阿里巴巴概览与市场表现

阿里巴巴集团(股票代码:09988.HK/BABA.US)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商业平台和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近年来通过战略调整和业务重组,成功巩固了其在电商和云计算领域的市场领导地位。截至2025年9月,阿里巴巴市值重回3万亿港元大关,股价较年初涨幅接近100%,创下近四年来新高,显示出市场对阿里战略转型的积极认可。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阿里在AI与云业务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及传统电商业务的企稳反弹

公司目前将业务划分为四大板块: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淘天集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以及”所有其他”业务(包括本地生活、菜鸟、大文娱等)。这种组织结构优化使阿里能够更加聚焦于核心战略,强化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价值最大化。

阿里巴巴在2025财年(截至2025年6月30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年营收达到9963亿元,同比增长5.9%;净利润126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6.6%。这一业绩证明阿里在保持营收增长的同时,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战略调整成效开始显现。

2 财务业绩分析

阿里巴巴2025财年的财务表现体现了公司强大的盈利能力和高效的资源分配。除了营收和利润的显著增长,公司的经营利润达到1409亿元,同比增长24.3%,经营利润率的提升反映了阿里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上的改善。

表:阿里巴巴2025财年核心财务数据

财务指标2025财年业绩同比增长主要驱动因素
总收入9963亿元5.9%国际商业、云智能业务增长
净利润1260亿元76.6%投资收益、业务处置收益、经营效率提升
经营利润1409亿元24.3%成本控制、高利润率业务占比提升
云智能业务收入1180亿元11%AI相关产品需求增长
国际数字商业收入1323亿元约40%零售业务强劲增长

从业务构成来看,淘天集团继续保持其核心现金牛地位,2025财年贡献收入4498亿元,占总收入的45.1%;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跃居第二大收入来源,贡献1323亿元,占比13.3%;云智能集团以1180亿元的收入贡献11.8%的份额。这种业务结构分布表明阿里已成功实现了从单一电商向多元化数字经济的转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阿里云智能集团在2026财年第一季度(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季度)收入达到333.98亿元,同比增长26%,创下近三年新高,增速明显加快。这主要得益于公共云业务收入增长,特别是AI相关产品采用量的提升。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显示阿里在AI领域的投入已进入收获期。

3 核心业务板块分析

3.1 淘天集团(中国电商)

淘天集团作为阿里巴巴的传统核心业务,在2025财年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适应性。该集团收入达到4498亿元,其中中国零售业务贡献3323.5亿元,中国批发业务贡献1031.8亿元。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淘天集团通过业务调整和模式创新,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态势。

2025年第二季度,淘天集团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0% 至892.52亿元,超出市场预期。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淘宝”闪购”服务的推出和即时零售业务的发展。淘宝APP于2025年4月底推出的”闪购”服务,带动APP月度活跃消费者同比增长25%,88VIP会员数量实现双位数增长,超过5300万。截至2025年8月,淘宝闪购的日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周日均订单量达到8000万单,带动闪购整体的月度交易买家数达到3亿,对比今年4月增长了200%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预计,未来三年内闪购和即时零售将为平台实现1万亿交易增量。即时零售不仅拓宽了阿里电商版图,也成为电商业务增长的新引擎,同时也提高了用户黏性和购买频率。2025年Q2,阿里国内零售用户日活复购率达3.2次,同比提升18%,高于京东的2.8次和美团的2.5次。

3.2 云智能集团

云智能集团已成为阿里巴巴最具增长潜力的业务板块之一。2026财年第一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26%,达333.98亿元。更值得注意的是,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AI收入占云业务外部商业化收入的比重已超过20%。这表明阿里云已成功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提供商向智能化云计算服务商转型。

阿里巴巴在AI领域建立了全栈技术能力,从算力、云平台到AI模型和应用都具备了自主研发实力。在算力层面,阿里自研的PPU芯片多项配置规格超过英伟达A800、接近H20,采用HBM2e显存,显存容量多达96GB,片间带宽为700GB/s,功耗为400W。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中心项目已与阿里签约总计1024台设备、16384张芯片。

在模型层面,阿里巴巴推出的新一代模型架构Qwen3-Next,性能提升10倍的同时构建成本仅前代的1/10。在中国企业级大模型市场,通义以17.7%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截至2025年上半年,通义千问Qwen衍生模型数已超17万,稳坐全球第一开源模型地位。

阿里云在中国云计算市场,特别是AI云市场保持领先地位。市场研究机构英富曼(Omdia)的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达223亿元,阿里云占比35.8%位列第一,市场份额高于2到4名的总和。

3.3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已成为阿里巴巴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2025财年,该业务收入达1323亿元,在阿里集团合并收入中占比13.3%,跃居第二大业务板块。其中,国际零售业务表现尤为突出,收入1084.7亿元,占总收入的82%,连续多个季度保持20%以上的增长。

阿里旗下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与天猫的打通,整合了国内的品牌商家和供应链能力与Lazada的本地化能力,形成协同效应,更好地应对东南亚市场的激烈竞争。这种协同效应是阿里国际业务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尽管面临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如美国对来自中国包裹的关税政策变化,但阿里国际数字商业业务展现了强大的韧性。事实证明,世界各国(包括欧美)对中国价廉物美商品的需求有很大刚性。国际数字商业将继续成为推动阿里巴巴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

3.4 其他业务板块

  • 本地生活服务:阿里本地生活集团(包括饿了么、高德等)在2025财年贡献收入671亿元,占比6.7%。高德地图已实现全面AI化,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地图的AI原生应用,日活跃用户(DAU)达到1.8亿。高德被赋予整合阿里生态内本地生活资源的重任,承担”前端流量枢纽”的角色,通过与飞猪、饿了么、支付宝等业务的深度打通实现生态内分流,构建一个以位置服务为核心的”大出行+大消费”闭环。
  • 菜鸟集团:2025财年菜鸟集团收入1013亿元,占总收入的10.2%。作为阿里数字商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菜鸟为阿里电商业务(特别是国际业务和即时零售)提供物流支持,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数字媒体与娱乐:大文娱集团2025财年收入223亿元,占比2.2%。虽然占比不大,但文娱业务在提升用户黏性和平台活跃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阿里生态系统的重要补充。

4 竞争优势与战略定位

阿里巴巴的核心竞争优势源于其在多个关键领域建立的护城河协同效应。公司目前聚焦于”大消费”和”AI+云”两大战略重心,先后在2025年2月和7月宣布对AI投入3800亿元,对消费领域投入500亿元。这种双轮驱动战略使阿里能够同时把握消费升级和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

在AI和云计算领域,阿里巴巴拥有三位一体的竞争优势:领先的模型能力、头部的中国公有云份额以及多样化的芯片供应。公司通过自研芯片PPU和模型架构Qwen3-Next,建立了国产AI闭环,减少了对海外技术的依赖。高盛分析师指出,中国云厂商在自研推理芯片方面取得进展,并采取”多芯片策略”,这意味着中国AI云行业的增长”已不再仅仅依赖于海外芯片供应”。

阿里巴巴的生态系统协同效应是其另一大竞争优势。公司已从过去的分拆战略转向新一轮一体化整合,重新审视”合力”的价值。例如,阿里所有部门已被告知,他们2025年的绩效将通过如何利用AI促进增长来评估。这种全方位的AI化战略使得AI技术深度融入阿里的各个业务线,重新定义产品,重构用户体验:

  • 高德地图宣布全面AI化,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地图的AI原生应用;
  • 钉钉发布了超过10款AI产品,从协同办公APP转向AI原生平台;
  • 阿里国际站则广泛推行AI工具,帮助商家优化营销、采购及产品上架流程。

在即时零售领域,阿里展现出了集团军协同作战的优势。淘宝负责流量,天猫贡献品牌,饿了么打前锋,菜鸟做后勤,这种协同打法使阿里获得了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投入回报比(ROI)。数据显示,阿里即时零售的ROI达1.8:1,远高于美团的1.2:1和京东的1.0:1。

5 风险因素分析

尽管阿里巴巴前景积极,但投资者仍需关注以下风险因素:

  • 监管环境风险:中国科技行业持续面临监管压力,包括反垄断、数据安全、算法推荐等方面的监管政策。虽然近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进”反内卷”政策,竞争环境趋于理性,预计补贴成本将逐步下降,但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是科技公司面临的重要风险。
  • 市场竞争加剧:阿里在电商领域面临拼多多、京东、抖音等平台的激烈竞争;在云计算领域面临华为云、腾讯云的强势追赶;在即时零售领域需要与美团、京东等巨头竞争。虽然阿里通过集团协同获得了差异化优势,但竞争压力仍然不容小觑。特别是美团在外卖领域具有先发优势,京东在自营物流和供应链方面基础坚实,都可能对阿里的市场拓展形成挑战。
  • 大规模投入对利润的压力: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00亿元用于消费领域。这些大规模投入可能短期内对公司的利润率造成压力。2025年Q1,阿里本地生活业务之经调整EBITA预计超过-50亿元,成为拖累集团利润率的主要项目。
  •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中国消费市场复苏仍面临不确定性,消费者信心和购买力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如果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影响阿里电商业务的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同时,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对阿里国际数字商业业务带来挑战。
  • 技术迭代风险:AI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尚未完全稳定。如果阿里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出现失误,或者未能及时跟上技术迭代步伐,可能影响其在AI时代的竞争力。同时,AI芯片的自研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存在不确定性。

6 估值分析与投资建议

6.1 估值分析

基于分部估值法(SOTP),多家国际投行近期上调了阿里巴巴的目标价。高盛将阿里巴巴云端估值从每ADS 36美元升至43美元,基于对2026财年第二至第四季度云端增长假设,上调至按年升30%至32%(原为28%至30%)。相应地,高盛将阿里巴巴的12个月目标价,美股从163美元上调至179美元,港股目标价从158港元上调至174港元。

摩根大通维持对阿里”增持”评级,将目标价从135港元上调至165港元。摩根士丹利则将阿里巴巴美股目标价由150美元上调10%至165美元。东亚证券首予阿里巴巴目标价156港元,评级为”买入”,按阿里巴巴2026财年目标市盈率20倍,预测集团2026财年每股经调整盈利为7.2人民币。

截至2025年9月18日,阿里巴巴远期市盈率为18.6倍,对于科技企业而言估值并不高。相比亚马逊36.8倍的动态市盈率,阿里估值存在显著折价,表明市场可能尚未充分反映阿里在AI和云计算领域的增长潜力。

表:阿里巴巴估值对比与潜在上升空间

估值指标当前水平可比公司/历史水平潜在上升空间
远期市盈率18.6倍亚马逊36.8倍约98%
5年平均市盈率25.3倍当前18.6倍约36%
上市以来市盈率中位数27.4倍当前18.6倍约47%
高盛目标价(港股)174港元当前约161.6港元约7.7%
回归5年平均市盈率对应股价200美元当前约179美元约24%

基于市场共识预测,阿里巴巴2026财年每股收益约8.00-8.50美元(较2025财年约7.50美元同比增长约12%)。如果阿里市盈率回归五年均值25.3倍,股价有24% 上升空间达到200美元;如回归上市以来市盈率中位数27.4倍,股价有41%上升空间达到229美元。

6.2 投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对阿里巴巴股票给出 “买入” 评级,具体建议如下:

  • 长期投资者:建议逢低布局,逐步建仓。阿里当前估值水平相对于其增长潜力而言并不高,特别是云和AI业务的价值尚未被完全反映在股价中。随着AI商业化进程加速和云业务增长提速,阿里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 短期投资者:关注股价技术面走势和市场情绪变化。阿里股价年内已上涨接近100%,短期内可能面临获利回吐压力。建议等待技术性回调时分批买入,避免追高。
  • 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可采取定期定额投资策略,分散买入时点,降低单一时点买入的风险。同时密切关注阿里季度财报中关于云业务增长和AI商业化进展的披露。

目标价建议

  • 港股(09988.HK):12个月目标价174港元(基于高盛分部估值法)
  • 美股(BABA.US):12个月目标价179-200美元(基于市盈率回归均值估值)

投资周期建议:中长期投资(1-3年),给予足够时间让阿里AI和云业务的增长潜力充分释放,并在股价中得到体现。

7 结论

阿里巴巴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公司从过去的分拆战略重新转向强调一体化整合与协同发展。这种战略调整有助于最大化阿里生态系统的价值,实现技术与场景的相互拉动。市场对阿里的估值逻辑正在发生转变,从主要采用市盈率指标将阿里视为一家电商企业,转向采用分部估值法,更加关注云和AI业务的独立价值。

阿里在AI和云计算领域建立的全栈技术能力国产AI闭环,为其在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提供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电商基本盘的企稳回升为整个集团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使其有能力加大对未来技术的投入。这种”以旧养新”的战略布局正在得到市场认可。

虽然阿里面临监管、竞争和投入压力等风险因素,但公司强大的现金流生成能力、净现金近500亿美元的财务实力以及业务模式的多样性,为其应对挑战提供了足够的缓冲空间。随着资本转向和信心重拾,阿里巴巴正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周期。

综合来看,阿里巴巴代表了中国数字经济的未来方向,其在AI和云计算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使其具备了长期增长潜力。当前估值水平为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入场机会,建议投资者逢低布局,分享阿里在AI时代的成长红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