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威股份(603075)

热威股份(603075)股票价值分析及投资建议报告

一、公司概况与行业地位

热威股份(603075)是一家专业从事电热元件和组件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企业,产品涵盖民用电器、商用电器、工业装备及新能源汽车四大领域。作为全球电热元件产量前三的供应商,公司已建立覆盖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客户包括美的、海尔、三星、博世、德龙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博格华纳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龙头。

核心竞争力分析

  1. 技术壁垒:公司掌握厚膜电热元件、管状电热元件等核心技术,拥有ISO9001、IATF16949等国际认证,产品通过欧盟CE、美国UL等国际标准,技术适配性覆盖传统家电、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2. 客户粘性:与全球家电龙头建立长期合作,新能源汽车领域通过热管理系统一级供应商切入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供应链,客户复购率超85%。
  3. 产能布局:国内拥有杭州、江山、安吉四大生产基地,泰国工厂实现东南亚市场本地化供应,2025年新增新能源汽车电热元件产线,产能利用率达92%。

二、2025年中期财务表现

核心财务数据

  • 营收与利润: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85亿元,同比增长8.91%;归母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14.27%。第二季度单季营收5.31亿元,环比提升29.6%。
  • 盈利能力:毛利率31.75%,同比提升1.71个百分点;净利率16.25%,同比提升5.05个百分点。费用控制成效显著,三费占比6.66%,同比下降9.14%。
  • 现金流: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35元,同比大幅增长296.49%,主要因2024年应收款项融资提前出售导致基数较低。

业务结构分析

业务板块营收(亿元)占比毛利率同比变化
民用电器电热元件7.9880.98%30.17%+0.85%
新能源汽车电热元件0.838.40%31.27%+2.15%
商用/工业装备电热0.787.91%40.12%+3.88%
其他0.272.71%41.17%-1.22%

业务亮点

  • 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主要受益于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突破40%,公司高压液体加热器产品进入比亚迪、蔚来供应链。
  • 工业装备领域收入同比增长22%,注塑设备、半导体设备用电热元件需求激增,客户包括三一重工、中芯国际等。

三、行业趋势与增长驱动

行业增长逻辑

  1. 家电智能化:2025年中国家电零售额同比增长9.2%,清洁电器、净水器等新兴品类增速超30%,带动高端电热元件需求。
  2.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热管理系统单车价值量达2000元,市场空间超200亿元。
  3. 工业装备国产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政策扶持下,注塑机、半导体设备等领域电热元件国产替代加速,公司工业装备业务毛利率提升至40.12%。

风险因素

  1. 原材料价格波动:不锈钢带料、氧化镁粉等大宗材料占成本比重超60%,2025年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公司通过集中采购平抑风险,但毛利率仍受潜在压力。
  2. 应收账款风险:应收账款5.09亿元,同比增加18.63%,应收账款与利润比例达169.79%,需关注客户回款周期延长风险。
  3. 汇率波动:海外收入占比54.10%,202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幅度超5%,汇兑损益影响净利润。

四、估值与投资建议

估值分析

  • PE估值: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动态市盈率28.90倍,低于申万家电零部件行业平均35.2倍,处于历史分位数30%水平。
  • PB估值:市净率4.63倍,低于行业平均5.1倍,反映资产质量优势。
  • DCF模型:假设WACC为8.5%,永续增长率3%,测算每股内在价值26.8元,较当前股价溢价16.5%。

投资评级

  • 短期(6个月):增持。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进入放量期,工业装备领域订单饱满,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增长15%-20%,目标价28.5元。
  • 长期(1-3年):买入。技术壁垒与客户资源构成长期护城河,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渗透率提升空间大,工业装备业务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极。

风险提示

  1. 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可能导致出口业务受阻。
  2.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变更(如固态电池普及)影响热管理系统需求。
  3.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下滑。

五、操作建议

  1. 持仓策略:已持有投资者可继续持有,目标价28.5元对应2025年PE 32倍;未持有投资者可等待回调至22元(对应2025年PE 25倍)分批建仓。
  2. 止损策略:若股价跌破20元(对应2025年PE 23倍)且基本面恶化,建议止损。
  3. 组合配置:建议占投资组合比例5%-8%,与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板块形成协同。

数据来源:公司半年报、行业研报、东方财富、上海证券报等公开信息,截至202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