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盛体育(002858)股票价值分析及投资建议报告
一、公司概况与行业地位
力盛体育(002858)是中国领先的汽车运动运营服务商,也是全民健身、数字体育领域的领跑者。公司于201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并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其核心业务覆盖体育赛事经营、体育场馆运营、体育俱乐部经营、体育装备制造与销售、市场营销服务及数字体育业务,形成了以头部赛事IP为核心、赛车场和赛车队为载体、技术改装与装备销售为延伸的全产业链闭环。
在汽车运动领域,力盛体育独家运营国际汽联区域方程式系列锦标赛(F3/F4)、TCR Asia/TCR China、CTCC中国汽车场地职业联赛等国际级、国家级赛事IP,并成功打造天马论驾、中南赛车节等自主品牌赛事。公司还运营覆盖上海、湖南、海南(在建)的多功能专业赛车场,以及面向大众的卡丁车场馆和驾驶体验中心,构建了多层级体育场馆矩阵。
二、财务表现与经营成果
1. 2025年中期业绩亮点
- 收入增长: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21.94%。其中第二季度单季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38.53%,增速显著。
- 利润改善:归母净利润1532.31万元,同比增长11.97%;第二季度单季净利润888.15万元,同比大幅增长318.87%。扣非净利润1125.65万元,同比下降6.16%,但第二季度单季扣非净利润599.36万元,同比增长411.85%,主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 成本控制:毛利率22.96%,财务费用726.13万元,负债率35.7%,财务结构稳健。
2. 业务拓展与战略落地
- 赛事IP多元化:新增运营ChinaGT中国超级跑车锦标赛(原GTSC升级为“国字号”赛事)、中国男子职业高尔夫球巡回赛(中巡赛),并计划拓展网球、骑行、马拉松等赛道。
- 空间业务优化:运营专业赛车场3家、品牌体验中心2家、赛卡联盟连锁卡丁车场馆12家,复合经营模式提升场馆利用率。
- 数字体育布局:通过“运动银行”平台实现运动行为数字化,构建云赛事、运动账户、权益平台等模块,为政府、企业提供健身数字化解决方案。
三、核心投资逻辑
1. 政策红利释放
- 体育产业支持: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十四五”期间有序放开竞技体育优质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赛事运营,力盛体育作为民营赛事运营龙头,有望优先受益。
- 全民健身战略:公司“运动银行”业务契合健康中国2030计划,通过积分激励体系促进全民健身,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2. 行业复苏与需求增长
- 赛事经济回暖:后疫情时代体育消费需求释放,2025年上半年公司运营国际/亚洲级、国家级及区域级赛事共55场次,赛事运营收入同比增长显著。
- 汽车文化普及:中国汽车保有量突破3亿辆,汽车运动从专业领域向大众消费渗透,公司场馆业务节假日客流量同比增长超30%。
3. 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
- 数字化升级:AI运动指导、VR+IOT技术应用于云赛事,提升用户体验;智慧运动场馆实现数据化运营,降低边际成本。
- 商业生态闭环:通过赛事IP引流、场馆服务变现、装备销售延伸,构建“赛事-空间-装备”全链条盈利模式。
四、风险因素
1. 宏观经济波动
体育消费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强相关,经济下行期可能影响赛事赞助、门票销售等业务。
2. 市场竞争加剧
- 赛事IP争夺:国际汽联、中汽摩联等官方组织可能引入更多运营商,分食市场份额。
- 数字体育赛道: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布局运动健康领域,可能对“运动银行”业务形成冲击。
3. 运营风险
- 赛事安全:赛车运动高风险特性可能导致意外事件,引发声誉损失或法律纠纷。
- 商权费上升:国际赛事IP授权费用可能随市场热度提高,压缩利润空间。
五、估值与投资建议
1. 盈利预测
基于公司赛事拓展、场馆利用率提升及数字业务增长,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4亿元、0.9亿元、1.2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24元、0.55元、0.73元。
2. 估值水平
- PE估值:截至2025年10月15日,公司总市值24.70亿元,对应2025年PE为61.75倍,高于体育行业平均水平(35-45倍),但考虑其赛道稀缺性及成长潜力,估值合理。
- PS估值:2025年营收预测5.08亿元,PS为4.86倍,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
3. 投资评级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18.00-20.00元(对应2026年PE 32-36倍),较当前股价有20%-30%上行空间。
4. 操作建议
- 长期投资者:可逢低布局,分享体育产业复苏及公司数字化转型红利。
- 短期交易者:关注赛事密集期(如F1中国站、CTCC总决赛)及政策发布窗口,把握波段机会。
六、结论
力盛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细分龙头,兼具赛道稀缺性与成长确定性。在政策支持、行业复苏及技术赋能三重驱动下,公司有望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业绩与估值双升。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但需警惕宏观经济波动及市场竞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