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医药(600833)

第一医药(600833)股票价值分析及投资建议报告

——基于2025年中期财务数据与行业动态的深度研究

一、核心财务数据与经营表现

1. 2025年中期业绩:增收不增利,成本压力显著

  • 营收增长: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97亿元,同比增长11.58%,主要受益于门店扩张及处方药外流政策红利。
  • 利润承压:归母净利润1402.42万元,同比下降89.19%;扣非净利润901.20万元,同比增长24.58%。利润下滑主因毛利率下降(16.54%,同比-1.4pct)及三费占比(16.04%,同比-2.04pct)未有效覆盖成本。
  • 现金流改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5553.59万元,同比大幅增长,主要因销售回款增加。

2. 季度数据对比:二季度增速放缓

  • 第二季度营收4.93亿元(同比+14.27%),但归母净利润928.51万元(同比-90.09%),显示盈利弹性不足。

3. 资产负债结构

  • 总资产:20.09亿元,同比增长1.44%;净资产11.06亿元,同比下降2.65%。
  • 负债率:42.21%,处于行业合理水平,短期借款减少48.0%,财务费用同比增长36.48%,需关注融资成本变化。

二、行业环境与竞争格局

1. 行业趋势:老龄化驱动需求,政策重塑竞争

  • 人口结构变化: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5.6%,慢性病用药需求持续增长。
  • 政策红利
    • 门诊统筹:2023年7月起,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凭定点医院电子处方,可在开通门诊统筹的药店购药并报销,推动处方药外流。
    • 价格治理:国家医保局2023年12月启动“四同药品”价格协同治理,2024年5月引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作为比价锚点,倒逼药店调整品类结构。
    • 追溯码政策:2025年7月起,医保定点机构销售药品需“先扫码、后结算”,2026年1月起全国医药机构(含非医保定点)必须实现追溯码全量采集,无码药品将退出医保结算系统。
  • 渠道变革
    • 医药电商:2024年网上药店零售规模达3292亿元(同比+9.6%),占整体零售药店市场的35%;O2O销售规模487亿元(同比+31.3%),增速远超行业平均。
    • 门店调整:2024年全国药店零售市场闭店率5.76%,2025年一季度净减少约3000家,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

2. 竞争地位:老字号品牌,区域优势突出

  • 品牌影响力:公司旗下“第一医药商店”曾享“远东第一大药房”美誉,在业界和市场中具有广泛知名度。
  • 行业排名
    • 2024-2025年度中国药店价值百强榜第45位(较上一年度提升7位);
    • 米内网2023-2024年度中国连锁药店综合实力百强榜第53位;
    • 西普会2024药品零售综合竞争力百强榜第63位。

三、核心投资逻辑与风险点

1. 投资亮点

  • 政策红利释放期:门诊统筹、处方外流政策持续落地,公司作为上海地区医药流通老字号,有望承接更多处方药流量。
  • 成本优化空间:2024年8月《上海市药品零售企业许可验收实施细则》调整药师配备要求,允许企业设置2名执业药师专门负责远程审方,优化人力成本。
  • 现金流改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480.91%,销售回款效率提升,为门店扩张提供资金支持。

2. 风险警示

  • 毛利率下行压力:药品价格治理政策可能导致终端售价下降,若成本端优化不足,毛利率可能进一步承压。
  • 应收账款风险:应收账款/利润比例达96.86%,需关注客户回款周期及坏账风险。
  • 行业竞争加剧:医药电商O2O市场高速增长,若公司线上渠道布局滞后,可能丢失市场份额。

四、估值分析与投资建议

1. 估值水平

  • 市盈率(TTM):64.81倍,显著高于医药商业板块平均水平(约25-30倍),反映市场对其政策红利预期的溢价。
  • 市净率:2.77倍,处于行业中等水平,资产质量相对稳健。

2. 投资建议

  • 短期(6-12个月)谨慎观望。公司盈利弹性不足,需观察三季度毛利率是否企稳及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若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环比改善,可考虑轻仓布局。
  • 中长期(1-3年)分批建仓。若公司能通过以下方式提升竞争力,则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 加速O2O渠道布局,提升线上销售占比;
    • 优化品类结构,增加高毛利保健品、医疗器械销售;
    • 借助老字号品牌优势,拓展健康管理、慢病服务等增值业务。

3. 风险提示

  •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持续下滑;
  • 应收账款坏账风险集中爆发。

结论:第一医药(600833)当前估值偏高,短期盈利承压,但政策红利与品牌优势为其提供长期增长潜力。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三季度财报及行业政策动向,待盈利预期明确后再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