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为科技(603496)

恒为科技(603496)股票价值分析及投资建议报告

(截至2025年10月4日)

一、核心结论

恒为科技当前面临短期业绩压力与现金流风险,但通过收购上海数珩信息科技切入AI算力赛道,叠加昇腾生态协同效应,长期具备技术转型潜力。短期谨慎观望,关注Q3财报与并购进展;中长期可逢低布局,目标价38-42元(对应2026年PE 25-30倍)。

二、公司基本面分析

1. 业务结构与竞争力

  • 核心业务:网络可视化(占比53.7%)与智能系统平台(占比46.2%)。
    • 网络可视化:受益于5G/6G流量增长,但2025年中报显示该业务收入同比仅增43.5%,增速放缓。
    • 智能系统平台:收入同比下滑49.9%,主要受工业互联网需求疲软影响。
  • 技术壁垒
    • 自主研发的“云-边-端”协同架构,在国产智算领域具备先发优势。
    • 与华为昇腾深度合作,2025年推出基于昇腾910B的AI训练服务器,已通过中国移动集采测试。

2. 财务状况与风险点

  • 2025年中报关键数据
    • 营收4.88亿元(同比-23.2%),归母净利润1782万元(同比-75.2%)。
    • 毛利率29.1%(同比-10.6pct),净利率3.6%(同比-14.3pct),成本控制能力弱化。
    • 应收账款5.85亿元(占利润的2179%),坏账风险高企。
    • 短期借款2.38亿元,货币资金/流动负债比率76.1%,流动性压力显著。
  • 现金流危机
    • 2025年Q2经营性现金流净额7264万元(占流动负债12.6%),短期偿债能力不足。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2454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7702万元,资金链紧绷。

3. 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 市场定位:国内网络可视化设备细分龙头,但智能系统领域面临紫光股份、浪潮信息等巨头挤压。
  • 政策红利
    • 2025年“东数西算”工程加速,智算中心建设需求爆发,公司中标甘肃、贵州等地项目。
    • 国产替代政策推动下,昇腾生态合作伙伴订单增长显著。

三、估值分析

1. 相对估值法

  • PE/PB Band
    • 当前市盈率(TTM)亏损,市净率8.28倍,高于行业平均的6.15倍。
    • 历史估值区间:PE 25-40倍(2020-2023年),PB 5-7倍。
  • 可比公司对比
    • 紫光股份(000938):PE 32倍,PB 2.1倍,营收规模是恒为的10倍。
    • 浪潮信息(000977):PE 28倍,PB 3.5倍,毛利率优势显著。
    • 恒为科技溢价原因:AI算力业务弹性预期,但尚未兑现。

2. 绝对估值法(DCF)

  • 假设条件
    • 2026-2028年营收增速15%/20%/25%,净利率恢复至8%。
    • 永续增长率3%,WACC 10%。
  • 测算结果
    • 每股内在价值36.7元(敏感区间32-41元),当前股价35.48元基本合理。

3. 估值风险提示

  • 若2025年Q3净利润同比下滑超50%,估值可能下修至28-32元。
  • 并购数珩科技失败或整合不及预期,估值承压。

四、投资逻辑与催化剂

1. 短期催化剂

  • 2025年Q3财报(10月28日披露):关注营收环比是否止跌、应收账款周转率改善。
  • 并购进展:数珩科技并表后预计2026年贡献营收2-3亿元,增厚EPS 0.15-0.2元。

2. 长期增长逻辑

  • AI算力需求爆发
    • 昇腾生态合作伙伴订单已超10亿元,2026年占比或提至40%。
    • 自主研发的AI RaaS平台(算力租赁)2025年Q4上线,毛利率预计达55%。
  • 现金流改善预期
    • 2026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有望转正至1.5-2亿元,覆盖短期债务。

五、投资建议

1. 操作策略

  • 激进型投资者
    • 买入区间:32-34元(对应2026年PE 20-22倍)。
    • 止损位:29元(破位年线支撑)。
    • 目标价:42元(2026年PE 30倍)。
  • 稳健型投资者
    • 等待Q3财报确认业绩拐点后右侧介入。
    • 配置比例不超过总仓位的5%。

2. 风险提示

  • 技术替代风险:若昇腾910B性能不及英伟达H200,可能导致订单流失。
  • 商誉减值风险:并购数珩科技形成商誉1.2亿元,若整合失败需计提减值。
  • 政策变动风险:国产替代进度放缓或财政补贴退坡。

六、数据附录

指标2025年中报2024年同期同比变化
营业收入(亿元)4.886.36-23.2%
归母净利润(万元)17827189-75.2%
毛利率29.1%39.7%-10.6pct
研发费用(万元)59455200+14.3%
应收账款(亿元)5.854.35+34.5%
短期借款(亿元)2.381.85+28.6%

(数据来源:Wind、公司公告、证券之星,截至2025年10月4日)

结语:恒为科技正处于技术转型阵痛期,短期业绩承压但长期具备AI算力赛道卡位优势。建议投资者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在32-34元区间分批建仓,并密切跟踪Q3财报与并购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