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博股份(688598)

金博股份(688598)价值分析及投资建议报告

一、公司概况与核心业务

金博股份是国内先进碳基复合材料龙头企业,专注于碳 / 碳复合材料的研发与生产,核心产品包括光伏热场部件(坩埚、导流筒等)、碳陶制动盘、氢能碳纸等,广泛应用于光伏、新能源汽车、氢能等领域。公司是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光伏热场产品被评为 “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技术壁垒显著。

二、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1. 营收增长与盈利承压2025 年中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 4.11 亿元(同比 + 19.7%),但归母净亏损 1.68 亿元(同比 – 62.64%),毛利率为 – 14.74%,主要受光伏热场价格战、产能利用率不足影响。分业务看,光伏领域收入占比近 60%,但毛利率仅 0.46%;锂电业务收入 1.82 亿元(占比 34%),但仍亏损;交通(碳陶制动盘)和半导体业务收入占比不足 6%,尚未形成规模贡献。
  2. 现金流与资产负债截至 2025 年 6 月,公司资产负债率 16.85%,处于行业低位,但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 – 1.48 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至 120 天,现金流压力较大。

三、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1. 光伏热场龙头地位稳固公司在光伏碳 / 碳热场领域市占率超 50%,技术优势显著,产品性能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随着 N 型电池渗透率提升(2025 年预计超 70%),大尺寸热场需求增长,公司产能(2025 年规划 400 万盘碳陶制动盘)和技术(兼容 N 型生产)可充分受益。
  2. 平台化布局新兴领域
    • 碳陶制动盘:已成为比亚迪、广汽埃安等车企定点供应商,小米 SU7 Ultra 车型独家供应商(单车价值约 1 万元),2025 年预计交付 1-1.5 万辆,贡献收入 1-1.5 亿元。
    • 氢能碳纸:全资子公司金博氢能完成 30 万平米卷状碳纸产线建设,气体扩散层产品进入头部企业供应链,柔性双极板技术突破并进入测试阶段。
    • 半导体热场:超高纯碳基材料(纯度 < 5ppm)已通过客户验证,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四、政策与行业趋势

  1. 光伏行业:短期承压,长期向好2024 年硅片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激烈,但 2025 年 Q3 起硅料价格回升(多晶硅价格从 4.5 万元 / 吨涨至 5.08 万元 / 吨),行业供需逐步改善。N 型电池技术迭代(TOPCon、HJT)推动热场需求升级,公司作为技术领先者有望受益。
  2. 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与高端化驱动碳陶需求碳陶制动盘因轻量化、耐高温等优势,渗透率从不足 1% 快速提升,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达 200 亿元。公司凭借成本优势(单价仅为进口产品 1/20)和产能释放,有望抢占市场份额。
  3. 氢能产业:政策支持下的长期增长氢能首次被纳入《能源法》,国家发改委推动清洁低碳氢应用。公司碳纸和双极板技术已通过头部企业验证,虽短期贡献有限,但长期有望成为第三增长极。

五、估值与机构评级

  1. 估值水平当前股价 35.96 元,总市值 73.42 亿元,PE(TTM)-21.87 倍,PB 1.47 倍。考虑到行业周期底部和新业务高成长性,估值已部分反映短期压力,但需警惕业绩持续亏损风险。
  2. 机构观点
    • 乐观因素:爱建证券、华泰证券等机构认为,碳陶制动盘和锂电业务放量将驱动业绩反转,预计 2025 年净利润 – 0.81 亿至 + 0.46 亿元,2026 年扭亏为盈。
    • 风险提示:长江证券指出,若光伏价格反弹不及预期或碳陶交付延迟,净利润可能扩大至 – 2.47 亿元。

六、风险因素分析

  1. 光伏行业周期性波动硅片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热场需求,若行业复苏不及预期,公司光伏业务可能持续亏损。
  2. 新业务拓展不确定性碳陶制动盘量产进度、氢能订单转化及半导体热场验证周期较长,存在技术迭代和市场接受度风险。
  3. 现金流与应收账款风险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达 67.49%,若客户回款延迟,可能加剧流动性压力。

七、投资建议

  1. 短期(1-6 个月)光伏行业边际改善,碳陶制动盘订单逐步落地,股价有望反弹。建议关注 30-35 元支撑位,若小米 SU7 Ultra 交付超预期(月销 > 5000 辆)或光伏热场价格回升,可逢低布局。
  2. 长期(6-12 个月)公司技术壁垒深厚,碳陶制动盘(2025 年产能 400 万盘)和氢能碳纸(30 万平米产线)进入放量期,叠加光伏行业复苏,长期增长确定性强。目标价 37-40 元,对应 2026 年 PE 30-35 倍。
  3. 风险规避若 2025 年 Q4 光伏热场价格再次下跌,或碳陶制动盘交付量低于预期,需止损离场。

八、结论

金博股份短期受光伏行业周期拖累,但碳基复合材料平台化布局打开长期成长空间。建议投资者以 “左侧布局 + 长期持有” 策略为主,重点关注小米汽车交付数据、光伏热场价格趋势及氢能订单转化进展。当前估值已部分反映风险,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